类器官作为一种体外培养的3D模型,从2009年Hans Clever成功建立肠类器官的培养模型以来,研究热点已从类器官本身转移至如何扩大类器官作为模型或技术手段帮助我们解答更多的科学问题甚至是临床应用,其中将类器官应用于临床用药指导或药物筛选是近年来大家比较关注的方向。
另外,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的梁乃新教授在近期也分享了一例根据体外类器官的药敏结果成功帮助肺癌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临床案例,该病例由于基因突变情况复杂,基因检测无法为临床用药方案提供指导依据,最终由类器官体外药敏实验的结果辅助了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另外一例使用类器官指导临床用药的案例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严俊教授课题组,对一例乙状结肠腺癌并肝内多发转移的患者的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建立类器官培养体系,并进行用药方案指导,该研究近期将发表于Diseases of Colon&Rectum杂志上。需要注意的是,类器官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体外的药敏结果可作为用药的重要参考,但并不构成治疗建议,最终临床方案的选择还需要临床医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和治疗指南进行决定。
综上所述,类器官作为体外培养模型,相比于目前常用的PDX(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模型,具有时间短、成本低的优势。对于大部分手术样本或穿刺样本都可进行类器官培养,且能够反映不同病灶间的肿瘤异质性,或疾病不同阶段对治疗方案的敏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