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尤其在精准医疗时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现象愈加凸显,因此医师的经验性治疗尤为重要。同样的,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应用场景也并非一成不变,除了上述应用场景,医师还可在下述情况下根据患者意愿推荐其进行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⑴多原发肿瘤患者或临床治疗很棘手的患者无法决定治疗策略时,可根据类器官生长情况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建议选择的药物方案与顺序;⑵在临床上,医师可根据患者情况向其推荐超说明书适应症的药物,在遵守相应法律法规条件下,可建议患者进行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综合判断超说明书适应症药物的潜在疗效;⑶研究者发起的基于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指导患者个性化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31]。总之,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应用场景因人而异,未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及医师和患者对该领域认识的提高,其应用可能越来越多。此外,在体外肿瘤类器官培养成功后,临床医师可根据对患者肿瘤及治疗情况的综合判断,决定拟优先检测的药物或药物组合,从而为患者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感性检测和结果判读等。 4.1 签署知情同意书 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涉及患者肿瘤组织的采集和使用,以及后续可能应用的药物干预性治疗等环节,药物敏感性检测不管是在医疗机构还是在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在开展之前必须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在遵守相应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开展[32]。若患者参与前瞻性临床研究,则该临床研究必须经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在相关的临床研究登记平台进行注册公示。由于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是较新的探索性应用技术,目前尚无统一的流程标准,因此不同检测单位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内容或方式也可能不同,患者按照检测单位要求执行即可。 患者肿瘤组织样本主要在医疗机构通过手术或活检等手段采集,采集样本前会常规签署一份样本采集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书的内容不同医疗机构大同小异。采集的肿瘤组织样本在医疗机构或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前,检测单位会与患者签署一份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相关知情同意书,就一系列相关事项或问题向患者说明,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方面:⑴送检的肿瘤组织由于体积、肿瘤细胞含量或肿瘤组织污染等原因,不能保证类器官 100% 培养成功;⑵培养成功的类器官,拟开展多少药物或药物组合的药物敏感性检测;⑶该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仅供临床治疗参考,无法完全反映患者用药实际疗效情况;⑷整个药物敏感性检测过程中每阶段的收费标准;⑸预计检测报告的反馈时间;⑹送检的组织样本仅用于药物敏感性检测,不做他用;⑺剩余组织样本的处理方式。取得检测报告后,后续治疗无论是否根据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进行选择,医师均会按常规诊疗流程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4.2 肿瘤组织采集、保存、运输注意事项 肿瘤组织的质量直接决定类器官培养成功与否,因此类器官培养前的肿瘤组织采集、保存、运输环节很重要[32⁃33]。如上所述,肿瘤组织样本常在医疗机构通过手术或活检等手段采集,因此在采集样本时,应要求采集人员在保证患者安全及满足常规病理检测需求前提下,尽量多采集肿瘤细胞含量高的肿瘤组织(所取的肿瘤组织量目前并无标准,均可尝试培养),并尽量缩短组织样本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以减少污染概率;采集的肿瘤组织样本尽快置于装有专用样本保存液(保存液由检测单位提前备好)的无菌管中,低温(尽量保持在4 ℃左右,温度略微浮动影响不大)下快速运转至检测单位(尽量保证采样后2~4 h内送到,时间略微浮动对组织影响不大);若检测单位为采样所在的医疗机构,一般可及时转运;若样本需送至第三方检测单位,应尽量保证样本及时送达。若因客观原因致使样本送达时间较长,检测单位在收到样本后也应尽量处理样本尝试类器官培养。此外,在提供肿瘤组织样本时,应同时尽可能提供患者详细的肿瘤信息,如肿瘤类型/分期、采样的肿瘤部位、患者前期接受的抗肿瘤治疗情况、采样方法、标本采集时间等,这些信息对样本处理或判断后续类器官培养成功率等具有参照价值。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4.3 肿瘤类器官培养、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呈现与判读 肿瘤类器官培养与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均在具有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或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虽然不同检测单位采用的方法可能不同,但均具备了可靠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操作流程,类器官的建立以及鉴定的标准也已有研究报道[32,34]。本共识主要围绕“如何基于类器官药物敏感性结果指导临床精准治疗”展开,对肿瘤类器官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检测的详细操作细节和步骤(如组织消化、培养基成分、换液、药物浓度梯度设计、测试的复孔数、数据读取设备等)不做描述。 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束后,检测结果由医疗机构或第三方检测单位以纸质版或电子版报告形式呈现,并反馈给患者或接诊医师。不同检测单位出具的报告结果呈现方式可能不同,药物敏感性检测报告有以肿瘤生长抑制(tumor growth inhibition,TGI)形式呈现,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形式呈现,还有以几分类法(如二分类法分出的敏感和耐药,三分类法分出的敏感、一般、耐药等)呈现[18]。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结果,检测单位均会根据其内部标准和参照数据,对检测结果做总结性概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此外,报告中一般尽可能展示其他详细信息,如样本处理后类器官培养当天的细胞显微镜下图片、用药前显微镜下的类器官图片、培养成功的类器官大概数量/直径、药物敏感性检测曲线图、药物敏感性结果判断的参考文献信息等。 如前所述,虽然检测报告中会给出结论性描述,但是由于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是一种新型的探索性应用技术,基于目前的报道数据,尚无法按照临床诊疗指南给出推荐的用药等级。由于肿瘤疾病的复杂性,进行类器官培养与药物敏感性检测的患者大多是临床治疗较棘手的患者,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组织多学科讨论,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对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及患者样本的基因分型等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为患者制定最安全且和最有可能获益的单药或联合用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