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jVkkqYC1HqjIJOJBycZYg
|
作者: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编写专家组
|
发布时间: 2022-06-29
|
5447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精准医疗时代,随着肿瘤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患者对个体化精准药物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除了基于肿瘤分子分型指导患者精准药物选择外,近几年新兴的功能性检测技术也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帮助。采用患者肿瘤组织体外培养的三维类器官能很好地保留肿瘤组织的细胞结构、分子特征,且其药物敏感性检测在预测患者疗效中的准确性较高,因此广受关注。目前,虽然类器官在指导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利用肿瘤类器官指导患者治疗的需求日趋增长,为了推动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在临床中的规范应用,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数据,制定了本专家共识,且后续将继续根据研究进展进行修订。
*专家共识: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报告应尽可能提供比较详细的信息及关键结论性描述,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仅供参考,检测报告建议组织多学科团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其他检测结果如基因检测结果、病理结果等综合判读,从而为患者制定最安全和最有可能获益的治疗策略。肿瘤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型的体外拟人化模型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得到全球专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应用,但其指导临床患者药物治疗选择还处于初始阶段,目前仅能为患者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用药后的体内真实情况。类器官个体化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临床治疗的相关立法以及标准、指南和配套制度仍在不断完善[35]。目前,患者可通过具有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或第三方检测单位送样检测,详情可根据实际情况咨询就诊医师或检测人员。
本共识为国内第一个基于类器官指导肿瘤精准药物治疗的专家共识,尚处于初级共识阶段,未来将根据临床实践不断积累循证医学证据,逐步完善修订,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临床指南,最终纳入临床医疗服务法规体系监管。随着类器官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步,其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泛,包括建立大规模涵盖肿瘤患者群体的、可重复再生的、多样化的类器官模型库等,并基于类器官模型库的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分型,以指导精准治疗[36]。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亟需攻克的瓶颈如进一步优化条件提高检测的时效性、提高多种肿瘤的培养成功率、类器官血管化、类器官与免疫细胞共培养等也将会迎刃而解,并助力更多药物的敏感性检测[37]。未来,类器官与其他模型及技术(如动物体内PDX模型、包括DNA/RNA/蛋白测序在内的各种组学分析、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相辅相成应用[38],也将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治疗策略。